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1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209251
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傅萍 周菲菲 盛晓园
第1页

    参见附件。

     1.3 纳入标准

    符合复发性流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依从性好,同意接受调查者。

    2 方 法

    2.1 调查方法

    围绕复发性流产的相关问题,按照循证医学的思想,结合临床经验及征询专家意见,设计了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辨证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涉及患者的年龄、流产史、发病时孕周、症状、中医四诊等内容,并经统计人员审核。对两名中医妇科专业研究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统一操作流程,填写证候调查量表。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数据由双人两次录入,参加录入的人员录入前学习录入员手册,进行录入练习,将两次录入的数据逐项核对,二者不统一的项目与原问卷进行核对纠正;用Excel对核对无误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调查资料整理归类后,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基本情况

    3.1.1 年龄分布 复发性流产患者221例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47岁,平均年龄(30.51±3.83)岁。将年龄按21~27岁,28~34岁,≥35岁划分,其分布为:21~27岁52例(23.5%),28~34岁137例(62.0%),≥35岁31例(14.5%)。

    3.1.2 难免流产次数 复发性流产患者221例中难免流产次数最少的是2次,最多的是10次,平均难免流产次数(2.52±1.06)次,具体分布为:难免流产2次156例(70.6%),难免流产3次40例(18.1%),难免流产>3次25例(11.3%。)。

    3.2 证型分布情况

    3.2.1 证型分布 在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中医证候中,单纯肾虚证108例(48.9%),肾虚夹血瘀42例(19.0%),肾虚夹血热17例(7.70%),肾虚夹湿热14例(6.3%),肾虚夹痰湿10例(4.5%)肾虚夹肝郁6例(2.70%),总计肾虚证197例(89.1%),脾肾两虚证23例(10.4%),气血虚弱证1例(0.5%),各证型例数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3.2.2 年龄与证型分布 将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年龄按21~27岁,28~34岁,≥35岁划分。表2示,不同年龄段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均以肾虚证为主要证型,≥28岁年龄组中肾虚夹血瘀呈上升趋势。

    表2复发性流产患者年龄与中医基本证型的关系

    年龄段单纯肾虚证肾虚夹血瘀肾虚夹血热肾虚夹湿热肾虚夹痰湿肾虚夹肝郁脾肾两虚证气血虚弱证

    21~27岁(52例)31例(59.6%) 4例(7.7%)5例(9.6%)2例(3.8%)1例(1.9%)2例(3.8%)7例(13.5%)0例(0.00%)

    28~34岁(138例)65例(47.1%)29例(21.0%)11例(8.0%)10例(7.2%)6例(4.3%)5例(3.6%)12例(8.7%)1例(0.7%)

    ≥35岁(31例)12例(38.7%)9例(29.0%)1例(3.2%)2例(6.5%)3例(9.7%)0例(0.0%)4例(12.9%)0例(0.0%)

    3.2.3 难免流产次数与证型分布情况 将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难免流产次数按流产2次、流产3次、流产>3次划分。表3示,随着难免流产次数的增多,脾肾两虚证的所占比例有上升的趋势。

    表3 不同难免流产次数患者证型分布情况

    难免流产数单纯肾虚证肾虚夹血瘀肾虚夹血热肾虚夹湿热肾虚夹痰湿肾虚夹肝郁脾肾两虚证气血虚弱证

    难免流产2次(70.6%)79例(50.6%)29例(18.6%)9例(5.8%)13例(8.3%)10例(6.4%)2例(1.3%)13例(8.3%)1例(0.6%)

    难免流产3次(18.1%)19例(47.5%)28例(20.0%)5例(12.5%)1例(2.5%)0例(0.0%)3例(7.5%)4例(10.0%)0例(0.0%)

    难免流产>3次(11.3%)10例(40.0%)5例(20.0%)3例(12.0%)0例(0.0%)0例(0.0%)1例(4.0%)6例(24.0%)0例(0.0%)

    4 讨 论

    祖国医学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由来已久, 属“数堕胎”、“滑胎”等范畴。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妊娠数堕胎侯”,明确提出了数堕胎的概念。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妊娠数堕胎方论第一》论曰:“若气血虚损者,子脏为风寒所苦,则气血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数堕胎也。其妊娠腰痛者,喜堕胎也。” 为后世医家奠定了认识数堕胎的理论基础。现代名家罗元恺认为[5]“导致先兆流产与习惯性流产的病机,不外关系于肾脾、气血、冲任二脉之耗损,而以肾气亏损为主要原因。”哈荔田[6]认为导致胎漏、胎动不安的原因虽有种种,但总不外脾肾虚损,气血不足,冲任失固等几个方面。

    本研究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肾虚证有197例,占89.1%,脾肾两虚证23例,占10.4%,气血虚弱证1例,占0.5%,各证型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与古今医家论述以肾虚为主一致。本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探讨复发性流产的证型分布,认为不能以单纯肾虚证来涵盖,将肾虚证分为单纯肾虚证及肾虚夹血瘀、肾虚夹血热、肾虚夹湿热、肾虚夹痰湿、肾虚夹肝郁等五个亚型,其中单纯肾虚证占48.9%,肾虚夹血瘀占19.0%,肾虚夹血热占7.7%,肾虚夹湿热占6.3%,肾虚夹痰湿占4.5%,肾虚夹肝郁占2.7%。

    本研究发现在肾虚的基础上,兼夹证以肾虚夹血瘀为主。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的“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的理论相符。《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谓“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意不去故也,当下其寇,桂枝茯苓丸主之。”提出癥瘕伤胎而下血不止及施治方法。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谓“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堕者,……,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血不能入胎胞,从旁流下,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明确论述了瘀血而致流产的病机。李卫红[7]等认为瘀血内阻系滑胎的重要原因,瘀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亦是贯穿本病全过程的病理变化,强调孕前从瘀论治。临床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37kb)